智能传播让世界更好了吗?这场新媒体国际论坛呼吁“向善”

发布时间:2020/10/27 浏览:10

图说:2020年新媒体国际论坛上周末举行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还记得疫情发生时,雷神山火神山建设的“慢直播”吗?你是否使用过疫情地图、同程查询等服务?你是否苦恼过发达的媒体带来的信息过于“铺天盖地”?你是否注意过许多节目的“云录制”是依靠什么实现的?周末,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国际传播学会(ICA)举办的2020年新媒体国际论坛举行,海内外专家学者、国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业界嘉宾及新闻传播学子1500多人共聚云端和论坛现场,围绕“智能传播与社会关怀”的主题,分享观点启迪智慧。


近年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也推动者新闻生产等传播领域的进步,疫情期间更是涌现了许多智能媒体应用,为有效信息传播、疫情防控和百姓居家生活服务。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认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包括传播学在内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革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疫情条件下的媒介表达,更是人工智能时代全球传播的最好实践。


但论坛上,学者们对智能时代的传播则展现出普遍的隐忧。 “虽然部署智能传播可以被用来有效地应对诸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这样大规模的社会威胁,但与此同时也可能被滥用而造成人机之间的关系紧张。”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计算机辅助传播》前主编桑德尔(S. Shyam Sundar)认为应通过更多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实现更好的人机互动体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也指出,媒介技术发展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单位时间中的传播空间变大,“时间征服了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人类真实情感式的交往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改变。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不再是问题?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国际传播学会会士祝建华却认为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数据已经成为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重的问题。数据不完整、数据被人为操纵,或者被机器无意损坏等都是传播者面临的大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了新闻生产流程,为其注入诸如自动化写作、预测模型等新鲜血液,但同时也暴露出假新闻泛滥等问题。”ICA 前任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安鹏华(Ang Peng Hwa)探讨全球疫情背景下人工智能在传播领域的应用时说,国外一社交网站上就曾发现了AI制造、发布的大量假新闻,此外AI带来的 “信息茧房”、社交网络平台成瘾性等使用者心理健康的关注,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不健全等问题都应得到重视。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魏然与之有相同观点,他提出,应对网络成瘾、“过滤气泡”等社会负面效应,呼吁智能传播不因忽视社会目的,要打造以“向善”为目的的传播。


本届论坛共设有包括院长论坛、期刊主编论坛、数字传播时代的出版阅读与短视频知识服务、疫情下的媒介表现与传播效果、融合文化:技术、生产与消费、智能传播与社会生活,健康、风险与医学传播、疫情下的全球传播及人类命运、后疫情时代的人工智能与产业转型、媒介素养与新闻传播教育和“灾难医学传播联盟研讨”等13个分论坛。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通讯员 周永媛

浏览更多,请登陆